90高龄摄影师溘然长逝 5万张照片记录广州发展

| |

发自: 中国摄影报  网编:雁子 | 时间: 2012-12-13 | 浏览: 2339

           90高龄摄影师溘然长逝 5万张照片记录广州发展

 

来源:广州日报

 

李瑞然的女儿在擦李老先生生前的照片。

李瑞然老人拍摄的大部分照片都装到相册里分类保存。

退休美术老师李瑞然用镜头书写广州影像史 被街坊称为纯粹的人

  几个月前,广州人熟悉的城市发展摄影师李瑞然老人卧病在床,儿子李易轻轻呼唤他“等身体好了去拍照”,他“嗯嗯”回应。之前,他戴着呼吸机已不能发声了,就紧紧握着照相机的挂绳。昨日凌晨2时46分,他溘然长逝,再也无法记录广州的历史了。昨日,记者赶到李瑞然家中,灵堂烛光闪闪,正对着一面由大量相片盒垒起的墙。

  文/记者何瑞琪 林静 图/实习生黄攀 记者苏俊杰(署名除外)

  昨日凌晨2时46分,广州街坊熟悉的城市摄影师李瑞然溘然长逝,享年90岁。从1994年开始,老人奔走在广州的街头巷尾,留下广州城市发展进程的影像史。他离世前流下一滴清泪,儿子李易哽咽着说,爸爸的意思是他尽力了,无法再记录广州的历史了。

  据了解,李家初定在12月20日或更后时间举行李瑞然追悼会。

  憾 离世前没完成雕塑

  11月16日,老人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度过了90岁的生日,半个月后又转到海珠区第二人民医院。根据诊断,李瑞然患有脑梗塞、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前夜肺部感染,病情加重。

  “我爸走的时候,很挣扎很努力,他还有很多没有实现的心愿”,李瑞然有5个儿女,除了两个儿子在澳大利亚,李易三姐弟全部赶来送父亲最后一程。“我们一进病房,他眼眶湿润了。爸爸是很不服输的人,从来不哭,这次我们懂了。”

  上午,李易回到李瑞然独居的家中摆设灵堂,这是他第一次触碰爸爸的衣物。他找到了一张人物黑白相片和一个未成形的雕塑坯子,这是老人离世前未完成的作品,一个友人托付要做的头像雕塑。

  好 拍摄即将消失的建筑

  李瑞然生平有两大爱好:摄影和雕塑。他的艺术爱好,是1942年入读韶关的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后,在马思聪、马师曾、廖冰兄等老师的熏陶下培养的。

  毕业后,李瑞然在雷州、湛江各地都当过教书先生,还参与雕塑创作。1961年被调往广州工作,最后在九十八中任美术老师,退休后还有外商邀请他做“万圣节”的雕塑,直到1994年改变命运的那一天。

  一天,72岁的李瑞然从报纸上看到香港避风塘新旧对比的照片,高楼大厦与破败的渔港无言相对,他被震撼了。他辞去了高薪的雕塑工作,开始自费拍摄广州新容旧貌。据粗略统计,老人18年来共留下照片5万多张,其中大部分赶在广州的老建筑即将消失前拍摄的。

  2002年,市档案馆精选出600余张收为馆藏。今年10月再赠牌匾一块:“大爱捐赠筑兰台,为城留史传后人”,还说希望给老人再办一次摄影展。李易指着书架上摆着的照片盒说,希望能无偿捐赠给档案馆。

  痴 怕弄乱照片少见儿女

  老人对拍照的痴,已达到这样的地步:儿女要见他也要预约,因为柜子桌子上都摆着照片,人来了必须收拾一次,他挥着手对李易说“不要经常来”。

  如果老人还在世,他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8时扛着相机出门,中午回来时必经楼下的向群数码店。店员和他的合作已经有10年以上了,知道老人洗照片的标准:用9毛一张的最好最贵的“皇家纸”,里面有多少个人就冲洗多少张,到时老人会免费把照片送给被拆迁房里的居民。凌晨1时,他还在照片上签名,留下拍摄信息,整理成册。

  拍摄时的不计成本,换来的是清贫的生活:老人饿了,要么自己煮青菜面条,要么到街头吃一个汉堡包。在早前的胶卷时代,一筒胶卷要几十元,冲洗费用30元~50元。老人常常一照就是几百张,儿女们给的生活费和自己2000元退休金都不够用,最困难的时候,他忍痛卖出收集了12年的一套“金猴”邮票。

  记者从向群数码店听到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故事:这家店出于不忍,为老人洗照片、卖照片盒都收取最低价,摄影师还指导老人如何拍照,店员小郑还常常陪老人聊天,“他是个很幽默的老头”。今年年头,李易给向群数码店送去一份自制的“李瑞然合影集”日历,里面都是网友在街头偶遇老人时拍的照片,李易说,很感谢数码店对老人的照顾。

  既是影像的记录者

  也是情绪的记录者

  李瑞然的卧室里摆着一本本厚厚的剪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报纸上每一份拆迁通告或新闻,他都贴在日记本上。还有讲述工人劳动的《奉献的事件》、评论《人行过街隧道改变广州交通新思路》等文章。

  李瑞然曾评价自己:“既是影像的记录者,也是情绪的记录者。”李易说,父亲一直是很冷静的拍摄者。“只赶在钩机到来前的一刻,把城市细节都拍下来。”

  61岁的黎姨与李瑞然是“影友”,只是黎女士对老人一心一意扑到上面的精神自愧不如:“哪里有钩机,他就出现在哪里。他比年轻人跑得还快。”

  李易说,父亲曾表示很遗憾没有将亚运前后时期的广州风貌拍下来!那时,李瑞然已接近90岁了,多次中风入院。

  “他是个很纯粹的人”,“佩服他的执着和坚持”,这是记者从黎姨和李易口中听到的共同评价。李易说,日后他会继承父亲的事业,为记录广州而努力。

  缅怀墙

  (摘自作者微博)

  李瑞然老师走了。他用生命最后的脚步追赶钩机的履带。他一天天用照片送别老广州,今天我用这张在他家为他拍摄的肖像送别这位我最尊敬的老人。紧随他的脚步,广州越来越多的仔仔女女拿起了照相机用青春的步伐继续追赶一天天变化着的城市。

  ——陈扬(资深传媒人)

  广州被认为是“最说不清的城市”。我想,李瑞然三字之所以成为今天微博上最热的关键词,那是大家都在他身上找到一种普遍认同,认为他就是一个活得最真实的广州人。如果说,他实在、热诚、执着、不张扬地爱广州的行为说得清,那么广州就说得清。 ——饶原生(岭南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资深传媒人)

  李老拍的作品都是广州人倍感亲切的建筑物,他记录最本土最草根的街巷、天桥、老店、骑楼,为我们广州留下许许多多的回忆。他虽然只是一位普通人,却以高龄活跃在许多新闻现场,本身就是一道令人敬佩和瞩目的风景线。

  ——海国(广州日报摄影部副主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