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军南海现场解惑24届国展纪录类评选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随着4月29日晚8点两场讲座的“开坛”,本届国展颁奖仪式活动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拥有三重身份——摄影实践者、图片编辑及评论家于一身的李洁军首先介绍了本次纪录类来稿情况。他说:“初稿的投稿量约4万多幅,组照6千多幅,占整体投稿量的15%。来稿数量非常大,这也充分的说明广大摄影人希望重新回到摄影原点,用摄影最初的语言——纪录功能,进行创作。” 李洁军谈到:“作为国展纪录类的评委,评选工作责任非常重大。220幅最终获奖作品,能不能服众,是不是有所值,是评委肩上需要承受的重担和压力。而最终金银铜获奖作品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和一致赞同。留存历史见证未来的特点,应该是纪录类应有的口号,作为评委,我个人理解入选的作品内容应该有部分反映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应该有弘扬主旋律的重大题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民生题材,并且具有探索和创新的艺术水准。社会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不应回避,照片是真实反映中国现状的影像。”他继续说到:“本次国展纪录类评选在评委选择上有三个亮点,第一,驻会领导一律不担任评委。第二,纪律非常严格,网上直播,透明度非常高。亮点三,很多评委都是多面手,在学术争论时能够给出多方面意见。” 接下来李洁军就题材、拍摄技巧、组照三个大家关心的内容和现场来宾进行了互动讨论。 论“题材”:“其实可以用“泛滥”两个字形容。题材的把握,过于泛滥。例如留守儿童、新疆西藏人物、社火祭祀、手工业制作行业等题材让评委有些视觉疲劳。作为摄影人在题材上应该有所选择,题材应该独家性,摄影人也应该去考虑泛滥的题材怎么拍,照片应引起读者的人生思考。这一系列问题是摄影人需要攻克的难题。再如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等境外创作作品精品有,但不多。而纵观此次获奖作品,从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国家重大事件与人物、城市化进程、老龄化社会、生态环境与人、教育医疗、就业、房价社会热点,生活方式信息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题材相对新颖而且具有社会意义。 论“技法”:优秀的作品应该具有瞬间的表现力,这种瞬间的表现力正是摄影独特的性质。人物或事件中情感情绪的感染力,还应在影调的表现力上与众不同,充分成功的利用剪影、倒影等手法增加画面的张力。特写与细节表现也是一幅优秀作品不可缺少的因素。 论“组照”:两级分化非常严重,专业摄影师提交的作品,无论从提炼方式和组织方式上来说都是非常强的。而业余摄影师在组照编排上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信息重复、主题不清、靠数量拼凑、图片故事之间无影像与内在逻辑关系等。 随后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李洁军向国展组委会提出了两点个人建议,他希望把组照目前征稿要求为4-12幅改为建6-8幅。并且按照专业和业余分组分别评选,更能充分体现其专业性与群众普及性。 讲座结束后,在场影人积极和嘉宾李洁军互动,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单幅金奖《7.23事故》的获得者以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获奖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了这张珍贵照片的来历。而80后摄影师夏世炎也介绍了其获奖作品《裸婚时代》的拍摄由来及感受。他说:“我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年轻人,在大城市中打拼,生活很艰苦,但还是选择了婚姻,选择裸婚。我拍摄这样的群体,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例了,而是一个群体。之所以取名为《裸婚时代》而非《裸婚》,是让大家关注这类群体的生活环境,量化的照片能反映这个时代,具有普遍性。我希望这个专题能够继续拍摄下去。我是80后摄影师,我喜欢关注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夏世炎是刚刚结束了芦山地震采访,来不及修整匆匆赶到南海参加本届国展颁奖仪式的。他还曾经报道过汶川、玉树等重大事件。在这里,我们也向以影像报道真相的、战斗在一线的摄影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谢意。 随后《哭泣的菜农》、《新桂林山水》的获奖摄影师也分别就创作初衷、得奖感想和现场影人进行了分享。 24 届国展评选小结李洁军/文 通过本届国展的评选,我体会到国展评选的获奖作品的价值取向极为重要,中国摄协确定的“留存历史 见证未来”的宗旨是围绕评选的主基调。另外评委成份的组成结构也非常重要,既有年轻有为的评委在前头冲,又有比较稳健成熟的中坚把关,还有艺术造诣较高的艺术家较劲。 |
关于我们 | 网站索引 | 招贤纳士 | 客户服务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许可信息 | 合作伙伴
主办:麦田左岸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49402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351
Copyright © 1987-2014 CHINA PHOTO ACTIVITY ONLINE Systems B.V.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