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幅镜头中的中国近代建筑《穿越百年的诉说》出版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大画幅镜头中的中国近代建筑《穿越百年的诉说》
近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摄影家冯建国作序的《穿越百年的诉说》一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发行。本书印刷精美,图文并茂,书中所表现的近代建筑指的是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的以公共建筑为主的城市建筑。由于它们所处的特殊历史年代,它们所表现出的时代特征(生产力水平、审美情趣、民族心理、建筑工艺等)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中西结合的历史烙印,在中国建筑史和近代史上具有独特珍贵的价值,近年来已受到专业人士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
该书由杨之水、陈宏、张晓蔚、翟会玲、刘志敏、夏阳、金酉鸣、刘双发、陈炜、梁芳洁、刘天华、常树民、陈战林等十三名摄影爱好者成立的“百年建筑传统摄影工作室”完成,使用传统的大画幅相机和黑白胶片,用了三年的业余时间,对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哈尔滨等城市中留存至今(包括翻修改建)的部分典型近代建筑进行拍摄,并考察它们建造时和落成后至今百年间经历的历史事件。在三年的创作过程中,他们有目标,有计划,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十三名影友团结协作,互相勉励,勤奋努力,共同进取,谱写了一段大画幅摄影的佳话。 序 世事皆因缘而生。但萍水相逢的人生,有时往往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一切尽在当事者自身的珍惜和把握。几年前,北京有一个摄影爱好者的小群体,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大画幅摄影,其中大部分是初学者。他们中间既有退休的长者,也有年轻的上班族,既有领导干部,也有在校学生,基于对传统摄影共同的爱好和探索精神,不辞辛劳,聚集在一起学习、拍摄、研讨,从中得到了知识更得到快乐。两年前,在陈宏老师的发起之下,这个摄影群体中的十几个人围绕中国近代建筑的专题进行了大画幅摄影实践,他们不急不燥,循序渐进,分工合作,一步一个脚印,体现了一种团结协作,互相勉励,共同进取的合作精神。近代建筑遍布全国,他们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反复多次拍摄才最后完成这批作品。在专题拍摄过程中他们不但提高了摄影水平,体验了大画幅摄影的真髓,同时也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近代历史,学习了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并用一种平凡质朴的视点,讲述了这些老建筑背后的故事。现在成书的这本专辑,摄影和文字都有不少精彩之作,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就是影像的魅力,他们在不刻意之中做了一件超越了摄影学习之外的很有意义的事情。在清华大学百年老建筑大礼堂前面的日晷上,刻有一句铭言:“行胜于言”,这也是清华大学重视实干精神的校风。有一个良好的倡导,一种锲而不舍的引领,再有一股“行胜于言”的实干精神,平凡的生命里便会闪耀出智慧的光芒,留下一个不平凡的脚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摄影家 冯建国 2012年10月 前 言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一百多年前,随着洋枪洋炮的轰鸣和圆明园的火光,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自此,西方文明也不可遏止地涌入中国:洋火、洋油、洋布、洋学堂、文明戏、摄影术、汽车、电灯,还有那拔地而起的一幢幢洋楼和出入其中的西服革履的洋人……这一切都冲击着并逐渐改变着这个古老东方帝国的面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西风东渐,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守和继续,一方面是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交叉和融合,一直贯穿在整个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岁月变迁,斗转星移。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以独立自主的姿态融入了现代国际化的发展潮流。时间的潮水冲刷掉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荣辱悲欢,人们似乎只能从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窥视那些远去的年代。但是,当我们徜徉于街头巷尾、学校机关,总会在这里或那里,撞上一些造型风格与今迥异的建筑,它们经历了百年的沧桑,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事件和几代人的奋斗彷徨,至今屹立,默默地注视着脚下的众生。只要我们走近它们,抚摸它们,了解它们,就会倾听到它们的声音,那穿越百年的诉说……本书由北京黑白摄影学会的13名会员共同完成,使用传承百年的大画幅相机和黑白胶片,用了两年的业余时间,对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哈尔滨等城市中留存至今(包括翻修改建)的部分典型近代建筑进行拍摄,并考察它们建造时和落成后至今百年间经历的历史事件。本书所表现的近代建筑指的是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的以公共建筑为主的城市建筑。由于它们所处的特殊历史年代,它们所表现出的时代特征(生产力水平、审美情趣、民族心理、建筑工艺等)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中西结合的历史烙印,在中国建筑史和近代史上具有独特珍贵的价值,近年来已受到专业人士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建筑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希望可以引发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某些思考。 百年建筑传统摄影工作室 2012年10月30日 《百年建筑传统摄影工作室》部份成员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