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照相机与“自动摄影”

| |

发自: 中国摄影报 网编:琳琳 | 时间: 2013-8-5 | 浏览: 2017

自动照相机与“自动摄影”

来源: 1416教室 

  卡夫卡曾经针对巴黎街头出现的自动照相亭子指出,说这玩意儿不是知己而是误己。我很想知道如果这位先生知道了下面这个玩意儿又会有如何言论?

  位于英国牛津一家有着古怪名字的科技公司(OMG),原本是为影视以及游戏公司生产精确动作追逐系统(precision motion-tracking systems),如今它也开始进军摄影领域,制造出一款名叫自动者(Autographer)的照相机。



  这款相机——唉,姑且就把它叫做相机吧,它和前两天介绍的没有机身的独眼怪兽一样,也没有普通照相机必备的一样东西——快门。这就是它被称作自动的意思。相机不用手操控而是挂在胸前,或者别在身上的任何地方。它的镜头是136° ,有8G的内存,可以续航10个小时,里面有一个小小的GPS系统,有五个芯片,相机通过一个复杂的算法从而能够推测出在什么时间开启快门。不要问我怎么算出来的……,反正它能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给你拍张照片。相机所拍下的一系列照片不仅可以是你一路走着的轨迹记录,同时还有很多意外——你自己浸在生活中所未曾察觉的。

  相机在欧洲已经开始发售,价格是399欧。


    这台相机也是目前被称作可穿戴的技术(wearable technology)的产物,它们能够和你合为一体,跟踪记录日常生活。有一位先生更是将这台事无巨细地捕捉下你生活片段的照相机称作是生命“黑匣子”——如同飞机上的黑匣子一样。

  我看到的这条新闻来自一个摄影师的博客,作者有一张非常酷的个人写真(是的,这个词儿特别合适),他就此慨叹说:啊,摄影作为艺术?这玩意儿可能会消失了。大部分人拍照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是一种艺术,他们对摄影所感兴趣的只是记录事件和他们的生活。

  哎,这种论调已经让人耳朵听得起了茧子。后半句话是对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和前半句话有关系。在从前,我们的错误是,那些所有能够拿起相机拍照,可以弄点写真效果的人,都被称作是搞摄影艺术。

  开头扯卡夫卡那句话,兴许能让我们站在书呆子的角度理解这个科技新产品:这些自动照相,构成的只是一种对生活的(表层)描述,也就是说,“黑匣子”兴许不能引导我们去真正认识一个人,即便我们能够看到包裹在他周围的所有的世界,也未必能够让我们走到他的内心。

  早上看到另一位先生的文章,题目叫《为什么市民记者无关紧要》(Why citizen photojournalism doesn’t matter),这篇文章里把摄影的视觉表达比作写作,可能人人都会读,但未必人人都能够写。你看得懂莎士比亚却并不能写出他那样的作品。专业的写作是一种主动的视觉,找到关键点,将之转换成视觉符号,梳理逻辑,有序表达。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摄影行为其实就和“自动摄影者”这台照相机一样,自动记录,无太多思考。

  当然,我觉得最好的比喻方法还是将这种快照比成语言中的口语,它有非常鲜活的一面,有些可以成为民间艺术,但未必所有都有价值,很多就是说过就完了,并无留存的意义。不过,这种活泼毫无掩饰的风格,无意义的捕捉,相比较那些为了让自己和大众区分开,追求HDR效果,创造完美无缺的大片儿的摄影师,我还是更喜欢看前者,至少没有讨厌的装腔作势。

  卡夫卡对当时布拉格街头的自动照相机器,他的观点是:它不会拓展人的眼光,只会使得人们的眼光异想天开地简化式地飞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