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需要拍摄逻辑和编辑逻辑两把刷子
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并尝试通过各种方法来拍摄和编辑图片故事,但不管是与《国家地理》图片编辑,还是与玛格南的摄影师聊天,关于讲故事的方式和方法的探讨,我得到的结果都无一例外是“没有逻辑”。
虽然曾璜及任悦撰写的《图片编辑手册》一书,非常系统地分析了图片编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案例,为国内许多从业者提供了基本的业务指导和方法参考,但现实中,我们似乎无法照搬理论知识,而且国外的大咖们也不会轻易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只是强调“关键是你自己要怎样去讲故事”。这话听 似与理论格格不入,但我所理解的拍摄逻辑和编辑逻辑的乾坤,就是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灵活运用。这个过程,真可谓变幻无穷,艺无止境。 我在与同行聊天时发现,有些图片编辑甚至图片总监仍存在“不裁剪不上版”、“此牛非彼牛”等顽固理论。有鉴于此,我结合个人多年学习和总结的一些经验,找一些案例,来谈谈编辑理论的运用。 图片编辑首先得是个沙雕艺术家 一直以来,图片编辑(以下简称图编)都处于一个两难境地,一边是拿到高质量、大数量的稿件难;一边是面对决策者的读图能力和摄影记者之间的认识差别所带来的沟通难度。这两难在业内是普遍现象,没少造成脸红脖子粗,哭鼻子流眼泪的事。 我之所以把图编形容成沙雕艺术家,是因为日常新闻的琐碎,和摄影记者普遍存在的应付差事,导致备选图片不够,质量不高,以致每天图编面对的都是一盘散沙的境况。好的摄影记者都具有责任感和很强的执行能力,他们总能克服困难,尽可能完成任务。这些摄影记者也是最让图编和领导放心的职业选手。但要想摄影记者全员优秀并不现实。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免不了磕磕碰碰。当然,这不排除有图编自身不成熟、视野不广,欠缺文字表达和提升能力,以致直接带来读图和评判的无力,最终造成对一线摄影记者的打击。这一现象,可谓两败俱伤。解决这样的困境中,图编首先要有丰富的阅读经验,要把文学、经济、社会、艺术、传播、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知识变成黏合剂。在经验丰富的图编手里,图片就是个素材,他能灵活地用有代入感的标题、富有情趣的文字及合理的版式语言,进行提升包装,从而将一堆散沙竖起来造型,变成一座生动而有内涵的雕塑。 这种把控能力因人而异。知识调合运用的难点是对视觉元素含义的理解。这里最大的难点是“图片视觉语言的多解性”造成的。例如,伸开双臂的动作,可以理解成拥抱、也可以理解成感受;乌云密布的天空,可以理解成大雨将至,也可以理解成时空变换;一个微微咬嘴角的动作,可以理解为蠢蠢欲动,也可以理解为羞羞答答……所以,在拍摄和编辑过程中,对于视觉元素的理解和抓取,完全在于作者最终要通过视觉语言来讲什么样的故事,同时也给拍摄和编辑过程带来极大的灵活运用空间。实际工作中,语境不协调、不统一,正是矛盾和分歧产生的根源所在,而图编能力发挥的空间也正在于此。 合理地把握视觉语言,恰当地承上启下,一条关系密切又有的放矢的生产链才能建立。这条路看似简单,但要形成受众、摄影记者、图编、领导都能接受的语言,却是件十分难办的事。特别是面对多数媒体中文字出身的管理者,这种沟通和表达就显得更为必要。 图片编辑其次得是个编导 有人认为,网络图编和纸媒图编,在思路和工作方法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我想这是个严重的误区,因为二者都服务于或受制于读者的阅读习惯。长久以来,在纸媒中,图片往往被沦为填充版面空间的东西,字多,图就缩,字少,图就大,组版编辑和美编也往往不知道图片的结构逻辑,无视主次、阅读习惯和编辑逻辑的现象大量出现。而这几个关键词,最终目的都是我们如何为读者提供清晰、大方、舒适的阅读产品。与很多纸媒的不佳用图效果类似,网媒中的图片使用多数还是停留在信息堆砌层面。但是,我们已经看到,腾讯、新浪等门户网站近期对图片频道的改版动作非常大,也比较好地操作了“活着”、“看见”等几个相对专业呈现的栏目。 其实,在网络还没有普及的时代,许多摄影师就开始用ACDSee的播放功能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有心者还会给这种展示加上背景音乐和文字说明。从时间段来说,恰恰是在网络普及的过程中,很多人对图片价值和呈现逻辑的忽视,才造成网络图片堆砌呈现的短板。近年来,相应的改进虽然很大,但短板依然存在。 在我看来,图编要具备编导一样的思维,这是因为不论纸媒还是网媒,对内容的阅读都有一个习惯的逻辑存在。纸媒的阅读习惯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图片到标题再到文字;而网媒则是由编辑程序设定了从1到X,再是标题和文字。网媒中,带来最大浏览量的就是对图片的点击,其相当于导读的作用,这也是阅读习惯决定的——人们总是会被色彩鲜艳的符号化的视觉点所吸引。回到具体的内容呈现时,受众往往只是对信息进行获取,而不会对非专业设计和图片质量层面进行探究。但对于同业竞争来说,受众会逐渐向质量更高的内容分流,不论纸媒还是网媒,都是相同的道理。 我还发现,往往对专题和组照把握能力好的摄影师,流媒体制作或视频制作会上手比较快,其画面把握能力和后期剪辑的逻辑思维表现力也相对强很多。傅拥军的荷赛获奖作品《西湖边的一棵树》和《非常想念爸爸妈妈》,其拍摄和编辑思维就是典型的短片式线性思维。一个如同延时摄影,一个如同纪实微电影,完全不需要任何解说,就能够通过景物的变化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拍摄和编辑理念不仅拓展了摄影报道(如果归于摄影报道的话)方式,也极大的丰富了媒体多元化表现的时代需求。 讲故事的能力,就是逻辑的思维能力,不管用顺叙、倒叙、插叙,还是“蒙太奇”等,都需要具备对视觉表现的逻辑思维能力,否则图片故事从采到编都显得像个结巴,故事结构和画面表现都是语焉不详。 我认为,只要选择两张以上的图片呈现时,就存在编辑的逻辑思维问题。在纸媒和网媒中,两张或以上,就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呼应、对照、展开及强调等逻辑关系。上升到十几张或二十几张的组照,那更考验我们是要完成一个“流水线”的任务,还是要做个能表达情感、表达观点的故事。 说到逻辑思维,在二维的纸媒中,就是顺着阅读逻辑进行编排和展开;在可以进行动态二维呈现的网媒中,其就是先后的阅读逻辑问题。在这个编辑逻辑中,无外乎以时间为线或以空间为线。以时间线为逻辑的故事,对有情节发展的人物故事进行编排最为有效;而对现象、调查类等概念先行的题材进行逻辑思维编辑,以空间为线比较有效。而且很多情况下,二者并不能截然分开,此时编辑手段的发挥空间也更大。
|
关于我们 | 网站索引 | 招贤纳士 | 客户服务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许可信息 | 合作伙伴
主办:麦田左岸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49402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351
Copyright © 1987-2014 CHINA PHOTO ACTIVITY ONLINE Systems B.V.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