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台北来看展

| |

发自: 网编:琳琳 | 时间: 2013-12-2 | 浏览: 2289

冬季到台北来看展

 

    继去年在华山1914创意园区恢复中断12年的台北摄影节影像盛会后,今年中华摄影艺术交流学会再延续名家名作之展出热潮,更不负众望挖掘影像新锐新视野,于11月30日以“2013台北摄影节——亿载经典”为名擘画7大展类,于8大展区中集结200位名家、上千件经典作品,展场规模与作品质量双双突破纪录!

    首以前辈摄影名家新作领军包括庄明景、庄灵、钟永和、林添福、邓南光等名家,让当代60位名家典藏原作展现影像无穷魅力。而本次台北摄影节极为特殊的作品有惠怀杰「楼兰古国」,属突破核爆军事设施空拍的难得力作、鲍利辉的「被神秘笼罩的波斯帝国」、中国人像摄影十杰精英:房翔与高西林——「中国风」「欲」「人像十杰」等作品、邱国峻屡获收藏家肯定的「神游之境」以及刘清仪拍摄二十余载赛德克族的「赛德克静观」,都堪称为展区展品的吸睛巨作。
    国际展类作品则力邀涵盖法国、美国、巴西、缅甸、韩国等国际新锐摄影族群拓展影像视野,如法国摄影家Alain Laboile拍摄「我的家庭」、舒阳特别策展南韩与缅甸的四人展。才女策展人连芷平则有四国国际锐展「临时天堂」。法籍华人尚陆策展,由中外十一名摄影家用各自的观点展现大理的「东西大理」、林道明用不是台湾人的台湾人的眼中的台湾「疯影台湾25年」,更饶富趣味。

    生态展类则有拍摄熊猫二十余年王丹「大熊猫」,王琛地球系列的「地球的呼唤」,吴旭韬的「极地视觉」,陈茂盛的「飞越好望角」,朱莉的「琉璃世界」。

    以手机写日记的影像观察,该展类作品有温庆珠、邓博仁等对于新闻摄影的影像以及生活领域的多元化探索亦精彩可期。

    中华摄影艺术交流学会理事长林添福表示,过去有12年中断举办,主要是在于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台北摄影节都不收费用,只能靠政府补助,今年展区包括有主题展、生态、综合、手机、新锐、国际、中国摄影展7大展区,其中展区包括有推荐及征件两种方式。

    林添福指出,在台湾要举办摄影个展不容易,因此台北摄影节举办的目的是在让新锐摄影师及已有知名度的摄影师,都能有一个展示的平台。

    林添福表示,他在大陆生活已20多年,近年来看到大陆摄影的脚步变得很快,许多新锐摄影师透过大陆的摄影节活动,一跃就跃上国际舞台,但是台湾摄影师的创作在精致度和完善度上还是比大陆摄影作品好,只是台湾能提供摄影创作发表的平台少。

    2013台北摄影节之七大展类有主题展类、生态展类、国际展类、综合展类、中国大陆展类、新锐展类以及手机摄影展类等。八大展区则包括华山文创展区、台湾科技大学展区、中时集团大楼展区、Tutti Space展区、红馆展区、台北市立社会教育馆展区、晒故事创意生活展区、爵士摄影艺廊展区等。透过名家、新锐与各国摄影家的作品展览、讲座、论坛、交流活动,料将再次赋予台湾摄影创作不凡的生命能量!













     邓南光1907-1971

邓南光先生l907年生于新竹县北埔乡,本名邓腾辉。1930年代,正是日本摄影思潮在转换的时代。邓南光在l929年远赴日本,就读于法政大学经济系,参加该校的写真俱乐部后,便与摄影结下了长缘。

邓南光的影像语汇以街头猎影方式为主,深受新兴摄影的思潮的影响,尤其以新革命相机开发成功的小型135相机莱卡(Leica),新的观景器取景的机动技巧,拍摄了很多写实且生动活泼的东京街景,例如「东京速写-观赏风景照的仕女」、「东京速写-摩登仕女」等佳作,另又受到德国摄影家鲍罗.沃尔夫(Paul Wolff 895-1951 )的启示,决定终生以莱卡相机来创作,作品充满生机与浪漫。

l935年回台后创设 「南光写真机店」后,店的二楼时常聚集不少摄影同好,讨论作品。1953年,为提倡写实主义的现代摄影,有别与中国摄影学会所强调的画意风格,联合同好李钓纶、蔡子钦、钟锦清、杨天赐、詹炳坤、王金生等人创办「自由影展」同人会,每周举行一次摄影讲习,每月举行一次作品观摩会。致力于推广写实摄影风气的普及,建构对时代社会见证的意念,影响台湾摄影文化的发展甚大。

1971年过逝的邓南光前辈摄影大师,与张才、李鸣鵰被摄影界誉称台湾「摄影三剑客」、「快门三剑客」,投置并推广人文纪实写实的种苗,在亚洲的摄影生态中,建立独树一格「常民观看」的影像观。








 
邓博仁手机摄影作品系列名称:《旅行中》

创作理念:

街道成了游手好闲者的居所。-Walter Benjamin

我试着以漫游者(Flaneur)的角色,在一座又一座的城市中漫游
藉由移动,像风筝寻一个梦
我静静的望着天空,试着寻找曾经走过的感动
我以眼观察,以心体会,以手记录
当身体移动,我正开始旅行……









印迹•1990年代

谢 军

1990年代,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
市场经济冲击传统的计划经济,国企改革开始转制为民营企业,下岗职工如潮水奔泻,中国社会正在发生解构、裂变和转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和心理也在发生嬗变,对于改革的焦虑和躁动,对于未知世纪的担忧,中国同时经历着深层次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重建。

印迹/1990年代,以纪实的方式关注了这一时期的北京,云南、沈阳、大连哈尔滨、贵州等地。

这些照片记录了我在寻找城市生活中典型人物的历程,让我从多个方面抓拍到感受中的百姓生存状态,通过我的理解把他们和环境相互结合,完成我所要记录表达的立场和观点,以反映出90年代的典型历史瞬间。

1989年我加入辽宁省摄影家协会,20多岁的我对摄影充满了激情,每天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留下身影,用我的NIKON FM2型相机开始抓拍人们的生存状态,不久,被一家报社老总相中,开始了摄影记者工作。

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巡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民工潮的规模越来越大,大批农民离开家园,开始去城市寻梦,融入城市后却生活在边缘地带,他们不仅影响着城市,改变着城市,同时也改变着自己。而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也以不同的形式接受着变化。改革开放,对未来的忐忑不安也促使他们改变生活去面对以往的一成不变。“倒闭”、“下岗”、“下海”成了当时最时髦的口头语。社会的变化,心态的改变和结构的调整使我认识到需要用历史的责任感去记录这些变化。

我的拍摄也由1990年开始,到1999年的十年间拍摄了4000多个黑白胶卷,积累了大量的城市社会纪实作品。这些照片是我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

边拍摄边学习,在这期间我读了市场上能见到的所有纪实摄影书刊,学习众多大师的风采,领悟他们的视角。这时候我开始接触、了解到 “失业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以拍摄《水俣》等专题闻名世界的龙金·斯密斯,出生在瑞士后到纽约拍摄《美国人》的罗伯特·弗兰克、拍摄德国各阶层并称这项计划为“拍摄20世纪人类”的奥古斯特·桑德、记录法国下层社会的《巴黎之夜》摄影师布拉赛等等,这些西方著名摄影师的工作思维方式,改变了我对摄影的认识,指导我从所看到的表面透露出的真相认识到社会的某些深刻层面。

使我认识到纪实摄影的主题是不受限制的,但又不是每张照片都是纪实的:“纪实摄影应该传达某种诉求,才能和风光、人像或街景照片有所区别,所记录的事情应该比随手可得的即兴照片具有更多的意义,应该透露被摄者更多的心境而不只是形式”。

纪实照片能说出我们社会的一些事情,并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环境。摄影师记录的瞬间影像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往往通过特定影像画面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沿革看,它的批评性和革命性不言而喻。一部纪实摄影史就是一部摄影家对人世间的不公、变革、动乱、剥削······进行记录与传播的历史并通过影像促进社会变革,便人间更加美好。

这就是让我一直到现在坚持拍摄的印迹。


谢军简历:

1969年生于辽宁沈阳,祖籍是从中原迁居到广东梅县的客家人,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84年开始学画,87年开始拍照,89年加入辽宁省摄影家协会;曾任报社摄影记者,现任辽宁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2007年被评为第二届辽宁摄影金像奖;
2009年被评为第四届辽宁省青年摄影十佳金镜头奖;
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连续六年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举办摄影个展;
2008、2009年在广东连州国际摄影节举办个展;
2009年系列作品《1990年代的中国》在美国休斯敦国际摄影节举办个展;
2011年专题作品《印迹,1990年代》荣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社会生活类优秀摄影师奖;
2011年专题作品《印迹,1990年代》在云南大理国际影会举办个展;
2011年系列专题作品应邀参加中华青年影像精品巡回展;
2012年作品《城市记忆》23幅参加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
2012年系列作品《童年记忆》参加凤凰国际摄影节;
2013作品《居住地·1000米·50天·50幅》荣获十三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闻纪实类优秀摄影师奖;
2013年《毛主席的影子》获得了第六届大理国际影会国际评委会特别奖。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