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主持人:李树峰
策 展 人:姜健
展 览 时 间:2014年3月22日-4月6日
展 览 地 点:中国摄影展览馆
主 办 单 位:中国摄影著作权委员会
中国摄影理论委员会
河南省摄影家协会
承 办 单 位:中国摄影展览中心
北京设计之都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雪中的自在
——李刚摄影:黄山和马
如果没有雪,黄山和马这两种存在物很难找到一致的物理属性;如果不是李刚着力拍摄雪中的黄山和雪中的马,摄影展览里很难把这两个意象并置在一起。
当我认真端详一幅幅雪中马的画面时,雪野中白毛风的啸叫和踩在沙雪上如踩在土豆粉上一般咯吱吱的声音重在耳边响起。在一年最冷——零下30几度——“三九”天气里,我曾经在坝上——离画面中的地点不太远的地方放马。马儿在风雪中时隐时现的身影,在朝阳照射下静立的魅影,像几位朋友相约一起出行的队影,以及他们挺立寒风中看人时的执拗的眼神——尽管几十年时光流逝,眼前的画面还能把我少年时对马的记忆和感觉唤醒,十分鲜活、真切地浮现出来,让我沉浸在乡亲的追索中。
马与人类的生活如此密切,在人类几千年生产和生活,尤其是在战争中,为历史的前行承担了难以计算的牺牲,作出了难以评述的贡献,可以说,马是人类家庭里最无私的那一分子,它们就像人一样,有形象,有性格,有情感。马的意象在绘画中已经被前人浓墨重彩地呈现,以此确立经典地位的画家不少。马被众多的文学作品和电影重点描写,黑骏马、白龙马,是最长久的艺术形象。在摄影175年的历史中,把马当作拍摄对象的摄影家多得不可胜数。就是在当代中国摄影家里,也有很多,而且不乏力作,有的表现马的强悍,有的表现马的英俊,有的表现马的奔腾,有的表现马的仁义,有的表现马的忠诚……
李刚不同于他人的,是他表现马的自在。马的自在来自于环境的自在——没有大规模人工建筑而地场广阔无边的坝上,山野、草地、树林,都保持着天然的模样,马儿把这里当作家;马的自在也来自于农闲时的主体自由,没有笼辔,没有人的驱赶和吆喝,他们想跑就跑,想站就站,想聊天就聊天,一派天性,不需要装模作样;马的自在还来自于雪,正如鲁迅先生描绘的:“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晨光里厚厚的积雪,钢针般扑面而来的风雪,林间无垠的有依稀树影的春雪,在雪中,马儿体验着自由的存在和生命对抗中的质感。如果说雪是雨的精魂,那马就是坝上旷野的心神!在大批摄影人迷恋追踪拍摄各地赛马的情态时,李刚发现了天地间、旷野上,自在状态下的马:平朴自然,顺意而为,不卑不亢。这是一种心境的追求,也是一种意境的提炼,令人过目难忘。
与雪中马相对应的,是雪中的黄山和黄山的雪。与朔方的雪不同的,李刚影像中的黄山,没有观照全景和大景,他的着眼点在于近处眼前的存在;他镜头里的雪,与鲁迅描写的江南的雪相近:“洁白”、“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连”,“如处子的皮肤”,“整个闪闪地生光”。在这样的雪中,黄山的石、松、岩壁,在洁白和宁静中,也有了自在感——在阳光、空气里真实存在的状态,不招摇、不落寞,不逢迎、也不闪避的自在感。
近100年来,黄山摄影意境形成前赴后继的系列,从郎静山、吴印咸、张印泉、黄翔到陈复礼、简庆福、袁廉民,等等,都有大作。他们从传统审美方式和水墨效果出发,看黄山之奇峻,观云海之浩淼,展国画之意境。后人为了创新,不得不把绳子拴在腰间到更加险峻的机位、更新的角度去拍摄,以这样的方式也拍出了更多的景致。但艺术上的突破,是以主体感觉为出发点的,没有强烈的主体感觉,单纯变换机位,虽然可以看到新的景别,但意象和境界上并没有突破。李刚对黄山和雪,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不落窠臼,大胆地强调这种感受,体现出难得的勇敢。这可能与他的经历和心性有关。
“自在”本是佛学名词,其佛学中的意义且悬置起来。我这里所说的自在,指摄影者在观照事物和凝冻瞬间时能够尽可能少动用技法、深入体验事物独立存在状态、保持原样原属性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作品中实现,就是一种境界。如此的观看方式,是客观主义的延伸,能够把我们带出社会偏见和既有概念。李刚的摄影,具备这样的特征,他使我们从更本真的状态感受和理解了马,也使我们在客观的景别里,看到了真实的黄山的雪。
在雪中,自在有马;在黄山,自在有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