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有关摄影理论学习的思考

| |

发自: 网编:徐双双 | 时间: 2014-7-21 | 浏览: 1687

杨露:有关摄影理论学习的思考

    在开始接触摄影之前,对摄影理论这个概念并没有太多的界定和思考,仅仅是将摄影的认知更多的停留在技术之上。随后,在不断的学习摄影的过程中,也曾对学术性、理论性进行过简单的思考,但也只是停留在尚未肤浅的阶段。

    “何为摄影理论?”,是不能给出准确界定的概念。从最早的将摄影技术当作理论包括从摄影的用光、构图、技巧等方面谈起,到后来的文艺理论的介入,开始跟风似的拿艺术理论来指导所有的摄影实践活动,这些从根本上来讲,只能是以偏概全,误入歧途。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摄影美学的兴起,摄影的创作实践活动在其影响下,开始将摄影存在的一些问题仅仅停留在审美趣味的层面上, “糖水片“式摄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开来。这些现象也从一方面阻碍了中国摄影的发展。传统审美意识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下开始没落,“生活就是艺术”、打破常规,推陈出新,而摄影在当代艺术的影响下也开始进入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从90年代中期的“纪实摄影热”到90年代末对摄影史研究的大肆兴起,摄影回归到本体研究,摄影理论的研究也开始从层层迷雾之中,看到了希望之光。

    完善的知识体系架构对于摄影理论研究的学习,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当然首先要弄清楚对于哪些理论体系的学习,系统性和逻辑性是理论学习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要方面。包括对于摄影史论的学习,需要全面的了解摄影史,包括对于摄影艺术理论的熟知和掌握,这些都将作为摄影理论研究的基础。

    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有时我们会陷入不知所云的境地,而通过《摄影理论》课程的学习,才得益找到问题的所在。就正如“根基不稳,楼必不稳。”而当拥有薄弱的知识架构体系,我们的理论研究学习也将是岌岌可危。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背景体系,需要自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我们会出现这样那些的错误,包括“人云亦云”、对于别人的立场过于的赞同,而逐渐失去自我的判断。这些都将是存在的问题。正如老师所言,如何能够在认知和实践学习过程中,建立自我的知识建构体系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将是对于今后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指引。自我立场的确立和自己对于现象和问题的判断才是最有意义的,别人的观点终究不能代表自己,而这些的前提即为客观性和有理有据。

     站在摄影之外除了对摄影本体理论的研究,包括语言、本体论的研究之外。应该打开思路,而不是固步自封。毕竟摄影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和渊源,包括艺术、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等,只有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融入立体,多方位的思考,来站在摄影之外看摄影。就像在规范和框架的禁锢之下,我们得思维活动就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束缚一样,同样摄影理论的研究需要某些时候的“置身事外”,正如“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勤于实践与思考实践创作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反之,亦然。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这里涉及到学习方法的问题,一味的追求沉浸在书本的理论知识框架体系之中,固步自封,很难有所突破和进步。相反,结合自己的具体知识体系来完善自己,包括重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像在摄影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要的参加相对而言具有影响力和价值的展览和摄影活动,开拓自己的视野,并且在这次过程中,融入自己应有的思考,并与老师同学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务实而有效的。

     就正如不论是去看有关艺术的展览还是摄影展览,这些展览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艺术的相通性,并能从各自的展览中发现彼此的相同与差异。而有价值有创新意义的一方,也能够成为对方在今后策展过程中的借鉴。换言之,我们作为观者去看展,我们不仅仅是在看展览本身的内容,更多的也会对于某个具有新奇和创新的看法或者说是策展手法而产生思考。思考如何才能有效的最大化意义上去呈现一个展览,并能够使受众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信息的整合。

     有时候,个人的看法或者观点可能只能代表一面之词,而当在群体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之后,才会了解各自的观点,然后“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总会得到有价值和代表性的观点。

     “对于摄影理论的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对于自我完善理论体系知识的架构,对于各个学科知识的阅读与完善,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应有的思考和想法的表达,这些都应是今后学习过程中要做的事情。“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而对于理论的学习也正是如此,在我看来,学习这门课程,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然后再进行知识的积累和体系的架构,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