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中国新闻奖日前在记协网上公示

| |

发自: 网编:徐双双 | 时间: 2014-9-17 | 浏览: 1715

 

第24届中国新闻奖日前在记协网上公示

 

    第24届中国新闻奖日前在记协网上公示。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于文国、解放军报社《解放军画报》编辑部第一采编组组长李靖、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主任贾国荣荣获范长江奖。
    由新华社选送的《习近平冒雨考察武汉新港》获得新闻摄影类一等奖。中国日报选送的《探访北京郊外“废品村》、解放军报选送的《誓将热血铸核盾》与新华社选送的《薄熙来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获得新闻摄影类二等奖。苏州日报选送作品《吕成芳:一个人的昆曲舞台》、人民摄影选送作品《姚明对话“财富”》、绍兴日报选送作品《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嘉绍大桥建成通车》、中国新闻社选送作品《铁路系统“劳模”挥别铁道部》、嘉兴日报选送作品《我的护工母亲》、江淮晨报选送作品《快递来袭》获得三等奖。

 

    7月21日上午武汉大雨,11时10分许,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调研,下车时已经挽起了裤腿,自己打着伞,淌着积水,听取情况介绍,并就建设长江黄金水道等问题做出指示。共计10多分钟。记者是在中午12点半左右发出的稿件。当天下午和次日的几乎所有网站都转载了这张照片,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走红网络。主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雨中挽着裤腿,打着伞的形象深深打动了读者。
李学仁 摄

    照片拍摄画面稳重、细节丰富、现场感强,在真实、详细地还原当日庭审现场的基础上,体现了法庭神圣、庄严的气氛。稿件《薄熙来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受到媒体广泛欢迎,单张最高采用321家。10月9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薄熙来上诉,并随后定于10月25日开庭宣判。谢环驰 摄









探访北京郊外“废品村” 王敬 摄
    选题策划: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发展,垃圾处理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该图片专题聚焦于北京郊区多个极具代表性的“废品村”,记录了从事废品收集分拣和循环利用的村民与他们的生活现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的关注与思考。
    采编经过:2013年4月—10月,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风瑟瑟,摄影记者先后十几次全天候蹲守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场进行拍摄,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捕捉夏夜的电闪雷鸣,拍摄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记录暴晒在烈日下的电子废品,以及在垃圾的缝隙间艰难求生的人们……张张图片都凝聚了记者的艰辛和编辑的用心。
作品评价:娴熟的光线与色彩把控能力,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废品回收人员的工作现状与生活环境,以及垃圾废品对于环境的严重危害,也为画面增添了视觉冲击力。通过影像的视觉表意功能,强调了垃圾处理、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刊发效果:该图片专题在《中国日报》报纸和网站刊出后,被路透社、《中国摄影报》、网易、凤凰资讯等国内外众多知名媒体争相转载,摄影师也凭借该图片专题获得了2013年度全国十佳摄影记者之首。去年底今年初,影像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反响后,记者又两次回访这些“废品村”,发现它们已经不见了踪影……











誓将热血铸核盾 乔天富 摄
    《誓将热血铸核盾》这组新闻图片扬我国威军威。乔天富采摄这组图片时间跨度达29年。我国核潜艇部队组建40多年来一直处于绝密状态。他于1985年、1988年因试验任务采访过这支部队,存有一套图片资料。2013年,习主席批示宣传核潜艇部队。他在深入采访的同时,把核潜艇部队珍贵的图片提供给海军宣传部。10月28日,核潜艇基地公开宣传,新华社把这批图片向国内外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都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他拍摄的核潜艇部队的新闻照片。《解放军报》视觉新闻版则以29年的时间跨度编排图片,别具一格,形象地展示了核潜艇部队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平时透支生命,危难时刻舍生忘死,用热血铸就核盾,用生命践行使命的光辉形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1985年、1988年因在核潜艇核反应堆舱拍摄,身体受到核辐射损害,曾经长时间白细胞低。2013年9月采访,他又一次冒着受核辐射的危险,到弹道导弹核潜艇核反应堆舱、核潜艇三废(废水、废汽、固体废物)处理中心拍摄新闻图片。











吕成芳:一个人的昆曲舞台 姚永强 摄
    昆曲600年传演不息,被称为“百戏之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高雅艺术曲高和寡难免寂寞,“草根”粉丝传承文化不惮孤独。该组照所刻画的对象吕成芳是苏州昆曲遗产抢救保护促进会的志愿者,一位业余昆曲演员。吕成芳一个人坚守舞台,一年演出达300多场,把昆曲表演与历史讲解、器乐演奏、观众互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以清口的方式传播给普通百姓。
    本组六张照片多侧面、多角度地抓取了吕成芳的演出、排练、生活场景,并针对不同的情节选取全景、中景、近景等适宜的视角加以合理表达,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细节丰满,将吕成芳与昆曲之间无法割舍的情感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姚明对话“财富” 李景录 摄
    姚明对话“财富”摄影作品在人民摄影一版以半个版的面积刊发后,其新颖的构图,强烈的视觉冲击,为新闻人物摄影的拍摄开辟了新的角度。作品借新闻人物引发的经济领域的思考可称为经济新闻摄影类作品的典范。后经《中国经济信息》杂志、中国经济网等媒体发表后,又被国内外多家媒体及网站转载刊发,引起读者对经济热点的再度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嘉绍大桥建成通车 袁云 摄 
    2013年7月19日零时,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嘉绍大桥建成通车,使绍兴到上海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为1.5个小时,不仅影响浙江以至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格局,还将对这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嘉绍大桥同时又是世界上第一座建在“强潮区”的大桥。这座桥的建成,建设者历时6年,创造了七个世界第一。记者历时6年,同步对这项重大工程进行追踪采访,时刻保持关注,用相机记录了大桥从海上升起、伸向彼岸的每一个典型瞬间,以影像留存并见证了中国在世界上最难建桥的地方所创造的奇迹。6年来,记者所拍摄关于大桥施工建设关键节点的新闻图片近万张,并多次发表有关大桥建设的新闻摄影报道。
    2013年7月16日,在嘉绍大桥建成通车前,记者从历年来所拍摄的近万张图片中精选了从天空航拍、在船上仰拍以及登高170余米俯拍等不同角度的十余张照片,率先以新闻摄影报道的方式,抢先在绍兴日报以整版形式发表。整组报道以时间为序,从时空进程为读者解读大桥建设之难之险,展示这座奇迹大桥的壮观与宏阔。
    本次参评照片是从整版20余幅中遴选出的精华,每一张照片兼顾了新闻要素与视觉艺术的表现。报道中,有全景、有特写,跨海大桥的宏伟身姿,有工人在浪涛翻滚中艰苦施工的惊险,有建设者冒着烈日在高空作业施工的兢业,整组图片真实反映了这一世界之最大桥的施工历程,得到新闻摄影界多位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跨海大桥有一定拍摄难度,为记录下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现场,记者除了两次航拍外,多次背着几十斤重的器材爬上几十米上百米的塔吊和水泥桥墩,进行高空拍摄。在夏天烈日爆晒大汗淋漓,冬天高空风大刺骨手都被冻得麻木的情况下,记者仍然坚持6年间每月不少于二次去大桥施工现场拍摄(从2012年底大桥建设进入合拢贯通阶段,更是几乎每周赶赴现场拍摄),体现了一位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坚守和新闻执着。

铁路系统“劳模”挥别铁道部 刘关关 摄
    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草案,铁道部不再保留。撤并铁道部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是尊重市场的体现,亦成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里程碑。当月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铁道部门前,与即将被摘掉的铁道部牌子合影留念。铁道部门口一时成为北京“新景点”。在留影的人群中,一位胸前挂满奖章的老人吸引了作者的注意。他的神态、手势以及穿着与即将被摘下的铁道部牌子融为一体,让他成为200多万铁路系统职工,甚至整个国家特定年代里特定人群的缩影。作者并没有拍摄老人在牌子前留影的常规照片,而是在老人留影之后抱拳的瞬间,按下快门。无疑,这个瞬间更能反映老人当时的心境。这幅照片以个人故事反应社会大变迁,成为作者在铁道部门口蹲守多日所摄众多照片中最有感染力的一幅。

 









我的护工母亲 朱骏 摄
    《我的护工母亲》是90后摄影记者用镜头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护工,一位伟大的妈妈。画面带给我们的是最美的母亲、最美的劳动者的形象,传递的是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春节回家给母亲和父亲拍的第一张合影,母亲护理病人时的认真与专注,为了省钱母亲晚上睡在医院楼梯间的椅子上……这一张张感人的影像打动着读者。2013年母亲节期间,《南湖晚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同时在微博和网络上被千余次转发、评论,得到了数万个爱心点赞。
    新闻摄影靠什么打动人?一是真实:这组作品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描写母亲,没有任何雕琢的影像最真实、最感人;二是情感:充盈在摄影记者内心的应该是对被摄者、对读者浓浓的情感!
 











快递来袭  苏一凡 摄
    随着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网上购物,与生活相关的东西几乎都可以在网上买到。国家邮政局监测显示,11月11日这一天,全国主要网商共产生订单快递物流量约1.8亿件,各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6000多万件,是去年的1.7倍;这一天,仅天猫一家就创下了1.52亿个包裹的天量,平均每分钟产生包裹10万个。对于物流行业最深的体会是:一大波快递正在来袭。2013年11月11日至15日,为了能够拍到快递这个行业与往常有明显对比的画面,作者每天都到快递公司踩点等候。直到15日晚上的时候,发现在空地放着堆积如山的快递。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