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挂历的人:是摄影师也是工程师

| |

发自: 网编:韩雪 | 时间: 2017-11-10 | 浏览: 1131

拍挂历的人:是摄影师也是工程师

 

 展览开幕当日,参观者在贾育平的作品前模仿自拍

  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日历是人们查询日期信息的主要途径。当时,日历种类很多,有放在写字台上的台历,也有挂在墙上的挂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挂上挂历。彼时的挂历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必备的上佳礼品之一。挂历的内容多种多样,既有名山大川风景照片,也有名车,最受欢迎的还是要数“美女”挂历。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随手拿起手机、打开电脑就能知晓公历、农历、节假日等相关信息。挂历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不过,即便是在挂历最流行的年代,也很少有人关注那些挂历背后的摄影师。近日,798艺术区映画廊举办了《芳华年代——那些挂历上的姑娘》摄影展,展出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著名的挂历摄影家、有“中国时尚摄影第一人”之称的83岁老摄影家贾育平先生拍摄的挂历照片、原版挂历以及照片底片等。通过这些老挂历,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

  纯真年代的封面摄影

  10月14日,《芳华年代——那些挂历上的姑娘》83岁老摄影家贾育平个人摄影展在北京798艺术区映艺术中心/映画廊开幕。贾育平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著名的挂历摄影家。本次展览不仅展出了贾育平许多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还展出了他曾经使用过的照片底片、原版杂志、拍摄器材及拍摄道具。

  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是著名摄影家、策展人那日松,他说:“贾老的作品可能不是那种看似很高雅的阳春白雪,但他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过程和特征。”在那日松的记忆中,那个时代的美丽影像基本都来自挂历以及杂志的封面:“那时没有真人秀,杂志封面和挂历是明星们让更多人认识的主要途径。”贾育平就是那个时期最著名的挂历和杂志封面摄影家,有“封面大王”、“挂历大王”、“中国时尚摄影第一人”等称呼。

  那日松在为这次展览准备的文案中这样评价贾育平作品大放异彩的年代:“那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没有经过整容、没有美图秀秀的时代。”自古而来,中国人普遍都追求天然而纯粹的美,李白还写过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佐证。追求自然纯粹的美不是不修饰,而是适度地修饰。那日松认为靠后期修图来掩盖摄影作品中的瑕疵对于摄影和审美是“灾难性”的。很多出现在大众眼中的形象、面孔没有个性,几乎每个人都是“标准”的模样。这些没有个性的“标准”面孔,其实是一种“虚幻的假象”。与此相对,贾育平的人像摄影则给人一种干净、纯粹的感觉。这次展览,许多来参观的观众都真切地感受到了贾育平挂历摄影作品中的健康、自然和纯粹之美。

  那日松策划这次展览正是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不带粉饰的真实,也希望让更多人关注到贾育平这位“被忽略的却很重要的摄影家”。这次展览中的许多作品都极具时代特色,无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广泛存在于人们传说中的比基尼泳装,还是作为最新潮、最富裕象征的摩托车、电话,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那日松与贾育平是忘年交,两人相识于1994年前后,当时那日松是《大众摄影》杂志社的编辑,他把位于北京宣武门的万得摄影器材行作为自己的“据点”,经常来这里谈事、聊天。那时,那日松常在这里见到贾育平,对他有两个印象:一是觉得贾育平很牛,“谁都看不上”;二是觉得贾育平太有钱了,“买相机像买白菜,一堆一堆地往家买”。那日松记得,那时的摄影爱好者普遍都没什么钱,有个尼康FM2(尼康公司于1982年推出的经典全机械相机,是专业摄影师和高级业余爱好者都十分倾心的相机)“就算非常牛了”。贾育平则属于拍商业摄影的有钱摄影师。当时很多摄影人对贾育平“羡慕又嫉妒”:因为他拍挂历,不仅天天看美女,还挣很多钱。

  1999年,那日松在《大众摄影》策划了“美女与摄影师”专题,采访了6位不同类型的专拍美女的摄影师,贾育平的故事引起了热烈的关注,一些摄影发烧友给杂志编辑部写信、打电话,希望拜贾育平为师。二十多年来,两人关系一直很好,贾育平经常一早叫那日松去他家喝茶,看看新拍的片子。那日松也一直很希望能帮贾育平策划一个专门的挂历摄影个展。

  “贾老身体一直特别好,虽然嘴上一直叫贾老,但却一直把他当个小伙子。”那日松感慨,“直到今年2月,贾老突发脑溢血。我才突然意识到贾老80多岁了,赶快把展览办起来。”展览开幕当天,贾育平本人来到了现场,他的许多徒弟、徒孙都来了,当年拍挂历时他特别喜欢的模特冬子也来到了现场。整个下午,贾育平都像明星一样被簇拥着。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1月14日。

  2

  是摄影师也是工程师

  许多资料都显示贾育平是1936年出生的,可他老伴李岫说:“他今年其实83岁了,但是当年娶我的时候少说了两岁。所以他常开玩笑,说自己的媳妇是‘骗’来的。”由此可见,贾育平真正的出生年份应该是1934年。现在,脑溢血后正在恢复中的贾育平和老伴李岫住在敬老院。

  少年时,贾育平的父亲有一部德国禄来弗莱克斯牌相机,他中学就开始接触摄影。上世纪50年代,贾育平就读于北京四中,他曾经带着自己的作品去著名摄影家黄翔的家中求教,当时黄翔还夸赞了他。之后,贾育平随著名摄影家薛子江学习摄影。后来贾育平考上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市政五公司工作,还获得了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这期间贾育平一直坚持摄影,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拍摄的挂历开始大放异彩。

  贾育平的作品中有一张“千手观音”:“全国是我第一个拍的。”贾育平病后恢复得很好,虽然不甚清晰,但是这句话却能让人听得真切。照片中打头的女孩正是当年还在北京歌舞团工作的颜丙燕。其他女孩在颜丙燕身后举起手,做出经典的“千手观音”造型。

  这张照片是贾育平带着几个模特在十渡拍摄的,当年贾育平有一辆铃木牌AX100摩托车,他常骑着这辆摩托带着模特和器材去颐和园、十渡等地拍外景。贾育平的“关门”弟子唐戎告诉记者:“当时贾老师为了方便带着模特出去拍摄,特意排队去买的这辆摩托车。据说全北京只有100辆的‘配额’。”贾育平买来了摩托车,在上面加装了很多挂钩用来运载自己的摄影器材。“骑着摩托,带着模特到处跑!”李岫笑着说。结婚之前,贾育平曾经开诚布公地告诉妻子,让她“不许吃醋”。几十年来,李岫也没吃过醋。

  贾育平有90%的人像都是在他不到3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一张床上拍摄的。当时摄影界盛传贾育平拍模特“进家就上床”的谣言也源于此。在床前搭上木板、房顶上吊上铁丝、挂上灯,贾育平拍出了许多照片。“家里虽然小,但是不花钱。”贾育平自己说。之后李岫补充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有时候去外面租别人的摄影棚拍容易被人‘偷师’。你拍个黑猫,别人拍个白猫,然后卖给别的挂历厂商,说不清楚。”

  这一经验来自被“侵权”的经历。贾育平作品中有一幅小猫钻出茶壶的相片,也是拍给挂历厂商的。贾育平租借了别人的摄影棚来拍摄这幅作品。他在壶里塞进东西,然后再把摄影棚的小猫塞进去,等小猫探出头的一瞬间拍下了这张照片。拍摄完成之后,贾育平便把底片交给了挂历厂商。孰料不久之后,厂商就找到贾育平,质问为什么还有别家也在印这幅作品。“后来老爷子查了一个多月才知道,原来他拍摄完离开摄影棚之后,那里的人也按照他的方法拍了一张,卖给了别人。”唐戎说起这件事也是又好气又好笑。

  3

  做商业摄影要“讲信用”

  贾育平做商业摄影很重信用,从来不“一个姑娘许好几家”,也曾有人花高价“挖墙脚”,但他从来没答应过。在采访中,贾育平反复强调要“讲信用”,这也是他在众多模特里特别喜欢冬子的原因之一。

  冬子是北师大毕业的,当时在一所学校里教语文。她跟贾育平拍摄时特别守时,每次都能按照规定的时间到贾育平家(贾育平多年来一直坚持晚七点左右睡觉,早晨四五点起床的习惯)。贾育平教冬子的时候她总能很快领悟。贾育平亲力亲为地培训模特、设计造型、动作。他说:“再美的人也有角度不好看。”说着他站了起来,摆了个造型。贾育平会在模特来之前做好研究,自己做笔记、画图,针对不同的模特设计相应的动作。“贾老一人身兼摄影师、服装师、造型师、化妆师和灯光师数职。”那日松这样评价。贾育平经常一次约三个模特来家拍摄,一是怕别人说闲话,二是三个模特轮流化妆、拍摄,能节约时间。

  当年坊间流传着一句“美女要出名,就找贾育平”的“名言”。其实贾育平的给模特的费用是最低的。别人给三五百,他只给模特一二百,但模特们还是喜欢找他拍。王姬、颜丙燕、何赛飞等演员都曾做过贾育平的模特。贾育平曾经在自述中写道:“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王姬,上世纪80年代想去美国。去了五六次美国大使馆都被拒签了,最后一次使馆的人(这里的美国人每位都是中国通,中国话说得比中国人还清楚)告诉她,如果你能让人艺出材料证明你是有名的演员,我们就给你签证,或者其他的单位也可以。一开始难坏了王姬,后来她翻出六七本杂志,封面都是她自己,都是我拍的。交给美国大使馆后,立刻被准签盖章去了美国。王姬走(出去)了,才有后来的《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连续剧,并在全国引起轰动。”

  模特们喜欢找贾育平拍摄,因为贾育平拍出来的照片受欢迎,这些青年演员或者艺术院校的在校生拿着照片也是一份资历。贾育平善于琢磨、勤于动手。他曾经花了200外汇券在友谊商店买了一本人像摄影书自己钻研,也经常自己制作道具:模特穿的“乞丐服”是他买来布,放在脸盆里用茶水蒸煮做旧的;戴的帽子是用蛋糕盒做的;模特穿的白色泳装,是贾育平上世纪九十年代花一千多人民币从法国专门买回来的。

  拍摄完之后,有时贾育平会带着模特吃涮羊肉,他不舍得多花钱又不愿意让模特吃少了,只能自己少吃点。“有一回,他带着一个北京女排的模特去吃涮羊肉,结果模特太能吃了,给老爷子心疼坏了。”唐戎对吃涮羊肉这事印象深刻。

  2000年之后,贾育平不拍挂历和杂志封面了,专注进行风光摄影。他也带了很多学生,其角色也从原来的“独行侠”变成了师长。贾育平经常带学生出去采风,采风之后还会给学生讲解如何改进照片。

  “关门”弟子唐戎就是2000年的时候拜师的,那时他正好30岁。此前,唐戎看过贾育平的作品,觉得贾育平的照片正是自己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他“脑子一下木了”,决心拜贾育平为师。唐戎现在回想起贾育平收他为徒时的情景,还很激动:“当时我陪父亲去参加老摄影家协会的聚会(唐戎的父亲是摄影家唐琦)。父亲把我引荐给了老爷子,想请他收我为徒。当时贾老师看完我的照片摆了摆右手……”唐戎说着伸出右手摆了摆,仿佛昨天刚看到这个动作一样。“我当时以为没戏了。结果老爷子告诉我:‘我下次去拍摄,你跟着我吧。’”当时唐戎还有事要去北京摄影家协会,便坐地铁从万寿路到和平门。“回来的路上,我坐在地铁的角落里,眼泪就下来了,太激动了。”之后唐戎随父亲去拜访贾育平正式拜师。“老师跟我强调三点,不许说瞎话、遵守时间、热爱摄影。”唐戎回忆着,眼睛有点红了。

  贾育平每次采风之前,自己会在家打长途电话安排好一切。“光长途电话费就能打出去一二百。”唐戎对老师的事情都十分清楚。一次,贾育平带着学生去梅园采风,从一家超市出来的时候看见路边有个6岁左右、戴着厚厚眼镜的小女孩,便赶快叫来唐戎说:“要是让她拿一份英文报纸,用侧光照肯定好看。”唐戎仍然记得这件采风中的小事,因为“老师时时刻刻都在琢磨摄影。”

  贾育平带学生出去采风从来不收学生们的钱,反而还自己掏费用。老伴李岫后来也爱上了摄影,她跟贾育平去澳大利亚拍过海浪、去梅里雪山拍过“佛光”,还去内蒙古拍过马群。李岫在朋友的帮助下也出版了自己的影集。“我67岁开始学摄影,70岁开始学电脑,做后期。”李岫指了指敬老院房间中的电脑,朗声说。

  贾育平没有孩子,但是他不觉遗憾,因为摄影是他一生的伙伴,他从自己的摄影人生中收获了足够的快乐和满足。 实习记者 袁新雨

  补白

  挂历曾风靡一时

  挂历的雏形是古罗马时代的“讨债本”。当时的放债人会按月、日在本上记录欠债人的还款信息,这种按月日排列并附有记事栏的形式很快被很多其他行业借鉴。中国挂历的雏形“月份牌”则诞生于清末,一些画家在年画中融入商品广告,并配有中西对照历表。

  现代人熟悉的挂历(月历)1949年前还没有出现。1949年后,挂历往往作为涉外公司的宣传手段。粮油、纺织、茶叶等公司多于圣诞节前一个月印制大量的挂历,运送到海外用以宣传。那时的挂历是非卖品,广大普通家庭难得一见。后来,各出版社竞相开印挂历,许多个体经营者也加入到印刷挂历的队伍中,很多家庭开始使用挂历,但质量上乘的挂历仍然受到人们的追捧。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挂历走进了千家万户。每个家庭都有一本或者多本挂历,并且有些家庭还会因悬挂一本用纸精良、画面漂亮的挂历而感到自豪。因此,制作精良的挂历成为最受百姓们喜爱的年节礼品。拜访亲戚朋友时,在水果点心等常规礼物之外,再送上一本挂历,不但送礼的人有面子,收礼的人也会特别高兴。有意思的是,那时家中挂历的档次直接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各项水平和指标。

  辞旧迎新,人们会换上新挂历,但旧挂历一般不会丢弃,而是另有“重用”:有的家庭把旧挂历铺在写字台上,然后再铺上绿色毛毡,垫上玻璃板,这样的写字台才看着舒服,用着顺手;也有家庭把挂历垫在大衣柜里,看起来干净整洁,又能起到防潮的作用;还有的人用旧挂历给家里的学生包书皮,厚实的挂历纸足够孩子一个学期的折腾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麦当劳曾经举办过收集废旧挂历捐赠给厂商,用以制成盲文书籍的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

  随着挂历的普及,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名人语录到祖国的风景名胜,再到世界名车,题材多样。但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还要属“美女挂历”。人们戏称其为“大美人儿”。那时的明星也都爱参与这种挂历的拍摄,斯琴高娃、陈冲、巩俐等都拍摄过挂历照。在那个视觉传播不发达的年代,挂历上的图像是人们认识“美”的重要途经。挂历上的“美人儿”们也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

 

来源:中国摄影在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