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锡海文化影记开展 张张照片镌刻了文化苏醒

| |

发自: 网编:韩雪 | 时间: 2018-3-8 | 浏览: 1894

任锡海文化影记开展 张张照片镌刻了文化苏醒

微信图片_20180307160101.jpg


   贮水山儿童公园练“交谊舞”、“公园大学”学英语、青岛首届选美大赛、新华书店首届书展……这些与“上世纪80年代文化苏醒”有关的影像,都记录在青岛摄影家任锡海的镜头里。3月4日,“惊蛰——任锡海的八O年代文化影记”在良友书坊开幕。“影记”展出的作品不是“孤立的流年碎影”,而是一块块板结了的喧哗与灵动的片段,为解读和理解那个年代提供支撑。 


开展初衷 作为亲历者记录一个时代 

  任锡海1945年生于青岛,是中国著名摄影家,影人称其大师,这也是是岛城摄影界给任锡海的一个尊称,群艺馆那么多的书法家、画家、舞蹈家……都没有得到这样的尊称,以至于后来在岛城的摄影界甚至是艺术界,好像这个大师的称呼,就是专指任锡海,而他也确实能担当起这个称号。他在摄影方面所得到的那些荣誉,在岛城至今无人超越。 

  作为影像的操持者,任锡海把摄影作品定位为“关乎事,关乎人,也关乎一些意外的生发”,他用快门锁住了漫灌本土的文化情境,从这个层面上讲,“惊蛰——任锡海的八O年代文化影记”更有了特殊的深意。谈到此次开展的初衷,任锡海认为,上世纪80年代开始,是文化苏醒的时代,作为亲历者,自己感触很深,而这次展览早在去年就已做筹备,但一直等到今年即将到来的“惊蛰”才开展。正如策展人臧杰所说,“我们都看重这个节气所埋藏的意味——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苏醒,犹若是冰冻大地上一片痉挛,一些萌动即将破发,一些行走即将展开。” 

  此次展出照片56幅,从中可以看出当年很多青岛刚刚出现的、新的文化现象,“第一部分是广场文化,交谊舞、人体艺术展、英语公园、雕塑小组;第二部分则是一批青岛的老艺术家焕发创作热情;第三部分是国内外文化艺术在青岛的交流,第四部分则是引发的读书热潮”。任锡海没想到的是,30多年前自己的尝试探索竟会成为一个令人怀念的时代的记忆与见证,从中领略激荡风云以及幽微的时代精神。 



首届书展 “抱孩子选书”的场景最感人 

  最能反映市民文化也最打动任锡海的部分,他认为应该就是“首届书展”。1979年,在当时的沧口区新华书店举办的首届图书展销活动,“看书、选书的人多到用‘摩肩接踵’四个字表达毫不为过,那些书是以前都看不到的。可以想象,以前大家在文化方面有多匮乏,当时对书的需求与渴望有多强烈。”任锡海拒绝了当时朋友的安排,自己混迹在人群中不动声色地观察,一旦发现动人的场面便立即抓拍。为保证现场的真实,他拍摄中没使用闪光灯,怕打扰到来看书选书的人。 

  任锡海镜头下的选书人,“看眼神就能看出对读书的狂热,真的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有的人已经选了好几本,目光还紧盯着书架,生怕漏掉自己喜欢的书。” 

  在照片《父与子》中,任锡海记录了一位年轻的父亲抱着孩子在选购图书的场景,“孩子趴在父亲的肩膀上已经熟睡,父亲穿着朴实的蓝布制服,孩子的兜兜上补了补丁,帽子也开了线。在那个年代,大家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但对书的渴望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很强烈”。1981年,任锡海的这幅作品获得了大奖。 

  除此之外,在街头、海边,处处可以看到人们和书为伴,读书成了这个城市的生活日常。“弗洛伊德的《梦的释义》在青岛街头出现,拍这幅照片很偶然,这位女士在前面走,袋子里装着的是弗洛伊德的书,我看到就在后面一直拍。当时连去海边游泳、晒太阳,大家也少不了带本书。” 


时尚审美 首届选美、模特演出等刷新认识 

  这次展览所展出的照片也是任锡海上世纪80年代“相机随身带”的收获之一,“看这张‘青岛的首届选美’照片,这些都是等候上场的美丽的姑娘们”。在青岛,选美活动在当时堪称“破冰”之作,盛况空前绝后,跟超女比赛一样壮观热烈,创造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全城美女总动员。 

  那时也有了时装模特,“比如在兰山路礼堂举行的‘编织时装演示会’”,模特们穿着最新设计的服装上台表演,也刷新了大家对时尚和审美的认识。 

  任锡海回忆,当时大家都喜欢买明星挂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港台明星的风靡给挂历和杂志的封面带来了全新的感觉,“大窑沟小店挂出的时尚挂历,这幅照片应该是1984年左右拍的,挂历当时很热门,相当于现在的时尚杂志。”除此之外,青岛还举办了首届人体艺术展,“这是1989年3月15日,红星电影院外的《人体艺术大展》广告,照片中只是预告展览的信息,但说明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又向前迈了一步。时至今日,对于大众来说,接受并欣赏人体美也属于比较大胆的行为。” 

20180305075115_YGNK1QGF.jpg

首届人体艺术展。



焕发青春 全国文化名人扎堆来青岛“切磋” 

  改革开放对艺术领域的影响极大,“青岛的老艺术家们也开始焕发青春,李轲民、姜伯玉、于家骧和徐立忠等都参加了‘四方文化馆雕塑小组’活动,此外还有很多艺术家开始展开新的创作。青岛市文化馆每月5日晚间举办“青岛摄影月赛”评选,邀请复出的摄影家到青岛讲学。 

  年轻的艺术家们更有激情,每个周日天主教堂外都会有露天画展,年轻的画家们在街头现场作画。很多艺术活动从不同侧面有机地配合,对青岛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青岛本土的艺术家越来越活跃。 

  任锡海透露,上世纪80年代,全国乃至世界文化名人和艺术交流的活动都聚集青岛,“1981年,艺术评论家王朝闻来青岛为茂腔剧团说戏;1984年,刘海粟来八大关小礼堂和大家畅谈绘画等”。1984年6月26日至7月10日“全国相声作品创作评比会”在青岛召开,马三立、侯宝林都来到现场,任锡海透露,“那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曲艺活动,那次冯巩还带来了尚未公演的相声作品,也是在这个会上,侯宝林正式收师胜杰为徒”。 

  从1983年开始,很多世界级的艺术活动选择在青岛举办,“1983年10月西班牙响板舞蹈家德纳、1984年11月白俄罗斯国家合唱团、1985年初的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短短两年,就有五个国家的代表团及许多艺术家来到青岛,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艺术表演。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当时大家都认为,改革开放,中国文艺的春天到来了。” 


“萌动”年代 跳国标学英语,追逐流行“看世界” 



20180305075130_K52SWP23.jpg

公园大学



  如果用一个词来代表上世纪80年代,那就是“萌动”。虽然物质生活条件还不像今天这么丰富,但改革开放的步调让人们的视野变得宽阔起来,流行元素破土萌动。 

  普通人的生活悄悄地改变着,大家都有着极其自信的力量和面对未来的勇气,年轻人开始有了“流行”的概念,穿起了吊带衫、超短裙和喇叭裤。 

  市民的广场文化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交谊舞开始流行,贮水山儿童公园的早晨,来跳交谊舞的人络绎不绝。”任锡海透露,那时候国标舞也开始有人学,但交谊舞依然是当之无愧的“主流”娱乐担当。 

  “公园大学”也是青岛上世纪80年代独特的文化现象,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大规模学习英语的热潮,通过学习英语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任锡海的作品中,“杨光的公园大学”非常有代表性,“杨光与父亲杨朝平联手开办了英语班和‘公园大学’”。任锡海透露,杨光的英语班开在河南路,晚上教课,每周日早上,他们都会在栈桥公园内的“公园大学”准时给学员和来往的行人教英语。“公园大学是免费的,也可以称为英语角。来来往往人非常多,有老人也有孩子,很多学生专门在周日来这里学习”。任锡海透露,“公园大学”一直开到上世纪90年代,非常受欢迎。 


部分展品欣赏

1987年摄影家黄翔与青岛摄影家交流。

“国标舞热”时海滨空地的早晨。

市文化馆邀请中国摄影家协会展览部主任尚进(时任)授课。

摄影家吴印咸在栈桥回澜阁与林河水交谈。

大窑沟小店挂出的时尚挂历

沧口新华书店1979年9月举办的首届图书展销活动

微信图片_20180307160807.jpg

首届选美大赛的参赛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司立场。本文转载于半岛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