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京星:真实需要真诚

| |

发自: 网编:韩雪 | 时间: 2018-4-18 | 浏览: 1795

徐京星:真实需要真诚

微信图片_20180416121909.jpg

徐京星:照相机更像长在我身体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

罗杰(中国日报美术部主任)  绘


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徐京星,从业30余年,曾深入水灾、火灾、地震等第一现场采访拍摄,用手中的相机见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艰苦历程,见证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为诸多来华访问的国际政要留下珍贵的历史瞬间……


“照相机更像长在我身体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它似乎与眼睛、大脑联动,甚至做梦时也在工作。”徐京星对于摄影的这份真诚,让他在纸媒生存形势严峻的今天,依然坚守岗位,顺应时代,融合变革,带领一批批优秀的摄影记者多次取得国内外新闻摄影奖项,用对新闻摄影的敬畏和激情点燃着这份热爱的职业。在与本报记者的访谈中,他介绍了新闻摄影记者的标准与职责、新闻现场拍摄经验,同时分享了多年的摄影理念与思考。



中国摄影报:您从事摄影的契机是什么?为什么选择从事摄影这份职业?

徐京星:1985年的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我用自己攒了两年的工资购买的只有标准镜头的雅西卡FX-3相机,跳下看台拍摄了《前面就是终点》的获奖照片……那以后,我又有一些照片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全国性的奖项。小小的成就让我感觉摄影似乎更适合自己的观察和表达,于是就把握了几次机会,走上了职业新闻摄影之路。


微信图片_20180416122021.jpg

前面就是终点   1985年4月22日,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临近终点,中国运动员徐建平在冲刺时突然跌倒,跑在后面的英国运动员汉斯·米勒(左)上前将其扶起,并与跑道旁的荷兰观众西蒙·哈丁一道,架着徐建平挪向终点。


中国摄影报:作为摄影记者,您曾采访拍摄了许多国内外重大事件;作为摄影部主任,您带领的中国日报摄影部的记者们也多次斩获国内外新闻摄影的重大奖项。您认为优秀的摄影记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与条件?

徐京星:要想成为称职的摄影记者,首先必须对新闻摄影事业充满敬畏和激情,必须要有学习和思考的心境。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准确的理解能力,对新闻现场冷静的观察能力,对新闻各要素平衡的判断能力,以及在决定性瞬间快速的把握能力,都是新闻摄影记者在履职过程中应该努力追求的重要方面。当然,适应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和孤单寂寞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关心时事政治、对社会没有责任感和心浮气躁的人,能够胜任这么一个充满变数的职业。


微信图片_20180416122131.jpg


千年梦圆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经历20多个小时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后,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降落。在当地牧民的引导下,记者驱车数百公里,翻越六道草场围栏,紧随执行任务的直升飞机之后,在飞船返回舱门刚刚打开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到了“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平安返回的瞬间。



中国摄影报:新闻人物照片的独家性很重要,但是在一般的新闻现场或者赛事中,摄影记者的站位都差不多,这种情况下怎样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呢?

徐京星:我们有幸采访拍摄过不少国际政要、各界名流大腕。在用镜头和他们“对话”的时候,他们或侃侃而谈,或凝神思考,无时不在感染着我们调整取景,按动快门。通过不断地聆听、观察和拍摄,我们也在不断提高着自己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判断、理解和把握能力。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事件都会有不同的情景表达,而这其中就必然存在新闻事件发生时人物稍纵即逝的“特质”瞬间。这正是新闻现场与新闻人物摄影的魅力所在。摄影记者是用相机报道新闻、记录历史,摄影记者的站位或许差不多,但眼睛审视和大脑思考的角度可以差很多,拍出的照片结果就会截然不同。不要把每一次拍摄仅仅当作是完成一项工作。优秀的新闻图片是有思想内涵的,其影像和内涵会影响受众,会被读者理解和记忆。


微信图片_20180416122218.jpg


跨越时空的对话  1995年12月2日,北京天安门城楼,首次来华访问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在巨幅油画《开国大典》前,与画中的毛泽东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中国摄影报:重大事件容易出好作品,摄影师们如何去发现普通事件中的新闻点?他们的片子如何得到认可和提升呢?

徐京星:重大题材、重大事件第一新闻现场容易拍到受人关注的摄影作品,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日常普通事件中我们该如何发现新闻点呢?2011年6月23日北京暴雨造成多处路段积水。途经陶然亭的大学生杨迪巧遇路面积水倒灌地铁口,他冷静地用手机拍摄了现场人们小心出入的照片并发到网上,次日被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头版刊发,还被外媒转载,成为那几天倍受关注的话题照片。要想拍出更有影响的成功照片,建议影友们先从眼前感动或者心动的情景开始。


微信图片_20180416122245.jpg


第一张头版的手机图片   2011年6月24日,大学生杨迪来到中国日报摄影部,拿到刊载其用诺基亚手机拍摄的照片的报纸版面。因为这是《中国日报》头版刊发的第一张手机图片,杨迪获得了报社一千元的特别稿费。     关欣 摄影


中国摄影报:如今网络和自媒体的图片传播形成热潮,新闻摄影的传播方式被改变,作为传统媒体摄影部的带头人,您认为应该怎样适应时代的变化?摄影人面对这种形势,要作出哪些改变?

徐京星:作为传统媒体的摄影部,我们伴随新世纪的钟声“触网”,通过新闻图片网开始了早期的报网融合图片采编模式……16年后“互联网+”的今天,我们很难停留在之前“拿一张或几张照片慢慢说事儿”和“空着版面等片下‘锅’”的状态。如今,报纸版面要深入、独家、精彩,网站要多、要全,新媒体要快和多形式呈现,对外传播在不同区域需要不同的国际视角,这就是我们图片采编面对的现实和责任。我们需要改变和改造。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摄影记者用手机在现场即时发稿,这改变的不仅是手中的器械,还有工作方式;看到了大数据时代,摄影记者的月度绩效考核因照片的阅读量和转载频次而增值,这改变的是整个评价体系。当然,改变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微信图片_20180416122314.jpg

报网融合从这里启程    2001年1月1日凌晨,伴随着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中国日报摄影部和中国日报网联合创办的国内平面媒体中的第一家新闻图片网上线,开启了新闻图片采编报网融合的新征程。

微信图片_20180416122334.jpg

国际传播 影像的力量     近12年来,中国日报摄影部与路透社等国际通讯社开展图片合作,把中国800余名摄影师的近10000幅优秀摄影作品推向世界,借船出海开展图片外宣,产生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中国摄影报:您认为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关于如何拍出好照片,能否给影友提些建议?

徐京星:就新闻摄影而言,好照片是由照片的新闻价值、形象价值、时效性以及编辑、读者对画面感觉的相对认同来判断的。新闻摄影决定性瞬间把握能力的培养,需要厚积薄发,不要有“出不出画面”的想当然。新闻现场千变万化,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捕捉瞬间的爆发力。谁下的功夫大,谁就会有与众不同的视角和手法,谁就可能拿出更深入、更独家的优秀新闻照片来。


微信图片_20180416122401.jpg

开启新时代   2016年6月1日,《中国日报》创刊35周年新闻摄影作品纪念特刊。


中国摄影报:从事摄影这么多年,您一直遵循着怎样的摄影理念?

徐京星: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我一直遵循的摄影理念是“新闻的本质是真实,真实需要真诚。我愿努力使这真诚体现在自己新闻摄影过程的始终,以求无愧于我们的职业和读者”。


微信图片_20180416122427.jpg

在汶川地震灾区    2008年5月28日,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区采访时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从倒塌的医院废墟中搬运药品。     王东升 摄影



徐京星

现任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特约理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

新闻从业30余年,先后参加过重大中央时政新闻、突发新闻、社会新闻和文化体育新闻等摄影报道工作,发表摄影作品万余幅。1998年荣获范长江新闻奖;2003年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2008年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2015年入选全国文化名家“四个一批”人才,同年入选中宣部、教育部“千人计划”。曾先后荣获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提名,两届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全国人像“摄影十杰”和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称号,另有10幅(组)新闻摄影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司立场。本文转载于中国摄影报
Top